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可体验 可消费 可传播
济南非遗:生产有保护 创新有发展
汩汩泉水流淌千年文脉,青石板路镌刻非遗记忆。作为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济南拥有皮影戏、龙山黑陶、鲁绣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年来,这座古城以“让非遗活在当下”为愿景,通过场景创新、数字赋能、品牌塑造,让沉睡的古老技艺苏醒,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活的鲜活纽带,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
让非遗走进生活场景
一到节假日,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人头攒动,27家特色店铺、30个非遗市集与20个互动体验项目相映成趣,面塑艺人捏出趵突泉三股水的灵动,鲁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大明湖荷花绣入丝绢,游客在亲手实践中触摸非遗的温度。
“亲手触摸陶土的温度,才懂为什么这种技艺能流传五千年。”今年暑假期间,来自青岛的游客王成带孩子在明水古城景区体验龙山黑陶制作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近年来,为让非遗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场景,济南深耕“非遗+街区”“非遗+景区”“非遗+节庆”等融合路径:趵突泉景区的非遗工坊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工艺;大明湖畔的非遗展演好戏连台;宽厚里商业街区的非遗美食香气诱人。3条融合非遗元素的“泉·美食”“泉·民俗”“泉·民艺”特色旅游线路,串联起百花洲、明水古城等7个非遗打卡地,形成全域非遗体验网络。
今年年初,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更新的“泉城非遗坊”地图显示,“泉城非遗坊”总体数量已增至219个。这些由研学基地、非遗体验馆等场所组成的“泉城非遗坊”,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身边的非遗传承实践空间,还成为济南市推进非遗生产、展示、体验的场所,提升了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可见度、参与度。
此外,济南还与携程、马蜂窝等知名平台合作,打造非遗旅游专区,从城市经典游到乡村生态游,从文化体验游到亲子欢乐游,以丰富多样的旅游线路与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同时,与旅行社合作推出“一日非遗体验官”“非遗研学亲子营”等特色产品,让游客不仅能够观赏非遗,还能体验非遗、带走非遗。
让传承插上科技翅膀
在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章丘铁锅锻打、龙山黑陶制作等非遗数字化沉浸式体验空间备受欢迎,借助VR、AR等现代科技,游客得以参与传统工艺制作,感受“非遗+科技”融合带来的全新体验。
今年7月,山东大学为山东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济南泥塑兔子王建立精准数字档案,通过数字建模让传统技艺“活”起来。未来,结合AR技术开发的互动功能,上述项目将让公众直观感受济南泥塑兔子王的制作工序和动态效果——这是济南推进“非遗+数字化”的最新实践。
早在2022年,济南便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非遗名城”的实施意见》,明确推进“非遗+数字化”,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整合共享,建立数字化保护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加强5G、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物联网等科技应用,通过网络文学、动漫等多种数字化手段,打造具有泉城特色的非遗IP。
如今,5G、VR、AR等技术已深度融入非遗传承:鲁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秀玲的团队借助3D扫描技术,将李清照《漱玉词》的书法笔触转化为刺绣纹样,相关数字藏品在阿里拍卖平台创下单件8万元成交纪录;“云游济南黄河非遗”“泉润非遗”小程序提供线上沉浸式体验,3D建模完整保存黄河泥塑、龙山黑陶制作流程,4K拍摄与全景声录制让鼓子秧歌、山东琴书焕发新彩。
“数字化让传统非遗技艺像游戏一样有趣。”安徽游客宗明磊的感受颇具代表性。通过搭建数字化传承矩阵,济南让非遗突破时空限制,既帮助新手掌握传统纹样参数,又让古老技艺走进寻常生活,传承活力持续迸发。
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持续推进非遗数字化建设,我们将强化高校与企业参与。通过数字化传承矩阵,让市民游客参与传统工艺制作,感受‘非遗+科技’融合带来的全新体验,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
让瑰宝焕发市场活力
当葫芦雕刻走入国际市场,皮影戏码登上数字云端,泥塑玉兔化身潮流IP,济南非遗正突破“博物馆化”认知,成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活态文化资产。
在济南市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脱颖而出。“在政府的扶持下,我们为兔子王申请了商标、外观专利,注册了版权。”济南泥塑兔子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峰介绍,其开发的T恤、帆布包等非遗文创产品广受游客欢迎,还在山东手造体验中心推出版画、手绘等简易制作方式,让非遗贴近大众。
山东山歌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传承的山东省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统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艺”已有130余年的历史,该公司所在厂区不仅是一家榨油厂,还是3A级旅游景区。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参观古法榨油体验馆,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还能游览园区内的果蔬采摘园、参与拓展训练等,公司实现了农文旅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如今,景区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近5万人次,让更多人了解农耕文化和传统榨油技艺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品牌的影响力。
此外,通过“非遗转化会”“技艺对接会”等活动,济南为包括鲁绣在内的众多非遗代表性项目牵线搭桥,还通过“非遗赋能计划”为商户对接国内外品牌合作。其中,“济南非遗Glocal计划(注:Glocal指全球本地化)”成为最大突破,通过“传承人工作室”和“产学研基地”双轨并行,一方面面向留学生开展非遗技艺教学,另一方面聚焦非遗产品国际化设计,推动济南非遗从本土传承迈向国际传播。“通过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时装,鲁绣礼服成为高端定制市场的新宠。”鲁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于邦华说。
如今的济南非遗,已形成“生产性保护+创新性发展”的良性循环,龙山黑陶从博物馆展品变为年销超千万元的文创产品;鲁绣从艺术品变为服饰装饰、家居用品走进寻常百姓家;面塑从街头手艺走进学校课堂,成为“非遗进校园”的热门课程。
业内人士认为,济南打造“非遗引领节庆、文化赋能经济”的文旅消费模式,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契合百姓需求。从泉水畔的匠心传承到数字世界的创新表达,济南非遗正以鲜活姿态融入时代肌理,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新篇章,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着生动的“济南答案”。(边 锋 吴学宏 李 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