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安徽省巢湖市深入挖掘非遗资源,聚焦保护传承发展全链条,因地制宜、守正创新,紧跟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做好“保护”文章,守住非遗“原汁原味”。巢湖努力挖掘资源,厚植非遗沃土,目前共有代表性项目81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2项。打造非遗传承基地12个、非遗工坊1个、名家工作室2个,握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与“魂”。制定落实重点非遗项目保护计划,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传承机制,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基地的评估和动态管理,守护非遗传承的“源”与“脉”。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化发展,建立非遗数字档案,布设非遗专题展厅,通过多媒体互动形式让群众零距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巢湖民歌口述史》纪录片,《巢湖民歌慕课》网络课程纳入全国高校选修课程,累计浏览量超100万人次,编辑出版《有巢氏故事集》《巢湖民歌校本教材》等书籍,丰富重点非遗项目的传播形式,点亮非遗魅力的“光”与“彩”。
做好“传承”文章,推动非遗“薪火相传”。持续优化非遗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完善传承人体系,现有代表性传承人20名,扎实做好非遗人才“引育留用”,通过“收徒传艺”吸引年轻人参与非遗的学习传播,培养非遗专业人才100余名。打造巢湖学院等多个传承基地,培养非遗项目种子老师200余人,每学期开设非遗课程100余次,吸引3000余人次上课。扎实开展非遗“五进”活动,在大中小学开设纸笺课程和巢湖民歌讲座,拉近学生与非遗的距离。策划推出“市民夜校”“传承培训班”“暑期少儿实践班”等非遗专题体验活动,让非遗贴近群众、融入生活。以“文化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民间文艺汇演”等为切入口,推出“非遗故事”专题,发布系列推文70余篇、原创融媒体产品10余部,有效打破非遗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千年文化迸发出时代活力。
做好“发展”文章,实现非遗“百花齐放”。鼓励“非遗+创新”有机衔接,通过不断兼容吸收新技术、新元素,让各类“老字号”实现“新表达”。推动“非遗+文旅”深度融合,利用中庙文化旅游活动周、银屏牡丹节等时间节点开展非遗宣传展演活动。打造巢湖民歌主题村南湖方村,建设民歌展示馆、民歌课堂、民歌广场等,集景观、研学、民宿于一体,并通过讲述非遗故事、观看非遗展示、展演等形式,引导群众走近非遗、体验非遗,为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方平 郁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