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小而美特展超5000人打卡 景泰蓝冰箱贴成爆款
非遗走出展柜融入生活
用毛茸茸的辛夷做身体,粘上蝉蜕尖尖的头壳和细小的四肢,只需简单几味中药,一个毛猴跃然手中,活灵活现。“这还真像个小人儿,太有意思了,就叫它‘我和我的朋友’吧。”五年级的小乐看完大象、马、蟾蜍等一众动物展品后,又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口气做了两个毛猴。
“开幕当天,100个手作体验席位都约满了,来这儿的六七成都是亲子家庭。”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郭红蕾笑言,非遗传承得从娃娃抓起。
创建于1987年的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建馆时间虽不足四十载,建筑面积也不大,仅有5000平方米,却有着全国头一份——全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专业性工艺美术博物馆。背靠北京工美集团这一老字号,博物馆在经年的沉淀中,积累了大量藏品,也成为北京工业旅游的一站。
“馆里藏品一共3000多件(套),其中700多件是文物。比如翡翠三秋瓶,用的是整块珍稀的杨柳绿翡翠,雕刻出顶花带刺的黄瓜、翠绿的秋豆、成熟的萝卜、鸣叫的蝈蝈,构成一幅特别生动的秋收图。”说起馆藏品,郭红蕾如数家珍。
如何让这些珍品“流动”起来?博物馆在特展上花了不少心思:去年1月的“邂逅·八个绝活儿”特展,以京绣藏品“百衲衣”为原型的冰箱贴,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去年年底的“匠心·匠新”特展,观众可以戴上VR(虚拟现实)设备,将展品从全息展示柜里“取”出,在手中仔细“把玩”;最新的“万物有灵·工美生趣”动物主题特展,孩子们可以先看展览,再体验手作。
当文物从展柜走向生活,“无边界”的博物馆让传统工艺活起来,让文化体验潮起来。
“最近的几次特展,展期不长,但参观人次都超过了5000,对于我们这样的‘小馆’来说,实属不易。”郭红蕾希望,观众每来一次,对工艺美术的认知都能加深一点,对非遗技艺的喜爱都能增多一点。
小而美的博物馆,带来更松弛的观展氛围。留言板上,观众随手画下素描,摹写的是展品珊瑚龙凤壶;集章桌前,咔哒一声,精美的展品纹样被印在笔记本上;年轻人还可以买到蝶舞帆布袋等文创衍生品……8月,工艺美术博物馆敞开大门,迎接一拨又一拨的观众。
从北四环行至南二环,工业游的非遗故事仍在延续。
“不急着买东西,您可以先上车间去看看!”周六傍晚,步入北京珐琅厂,总经理董艳娜正亲切地招呼着来逛市集的市民,一年一度的“梦幻景泰蓝夜场文化体验季”正在举办中。二楼车间里,工作人员沉静专注,掐丝、点蓝,丝毫不被外界打扰。
董艳娜拿起一个蝴蝶形状的捧盒,历经30余年,它的色彩依然鲜亮。“了解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再去看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就不难明白它为何传承百年,仍能俘获人心。”
时针拨回2013年。北京珐琅厂首次尝试“老物件淘宝大集”,将库房整理后腾出来的出口尾货和老存货拿出来销售,没想到短短16天时间,就卖出6000多件。“我当时在现场,真是‘撒手没’——东西一撒手,就被别人买走了。”时隔12年,董艳娜对当时的场面仍记忆犹新。
“要紧跟时代,贴近生活。”尝到甜头后,珐琅厂接连举办了“景泰蓝皇家艺术庙会”和“梦幻景泰蓝夜场文化体验季”,邀请市民走近非遗技艺。厂里还特意设计了一条路线,把厂区打造成文旅体验基地,既有参观游览、现场体验,也有研学教育、文创购物。
“景泰蓝不少地儿都有,但想买好货、老货,必须得上珐琅厂。”张先生是老北京人,女儿的第一只景泰蓝手镯就是在厂里购买的,如今他又带着小孙女来挑选,“现在这花样可越来越多。”
市集展台上,果盘、餐巾盒、茶叶罐、香盒……琳琅满目的景泰蓝制品,令人眼花缭乱。最火的,当属珐琅厂自主设计的几款冰箱贴,中轴线珐琅瓶冰箱贴、四季四喜珐琅瓶香氛冰箱贴、蓝蓝款福寿有鱼“换装”冰箱贴,都是名副其实的爆款。“仅去年半年,文创的销售额就达60多万元,今年估计会到150万元左右。”董艳娜告诉记者,热爱国潮的年轻人如今也是文创的拥趸。
“作为老字号的非遗企业,除了要保护传承、守正创新,更要让消费者摸得着、买得到、用得上。”在董艳娜眼里,景泰蓝不是老古董,而是可以与时俱进的生活美学。“我们希望用更加生动的展陈,把景泰蓝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让大家看到这门老手艺还有更多可能。”
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古都北京彰显底蕴。“走进老厂房,看见新未来。”正如一位游客所言,这趟工业之旅打开的,不仅是老字号的大门,更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新认知与新体验,是一次双向奔赴。(本报记者 陈雪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