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写大运河的书非常多,比如学术类《中国大运河》《大运河与古代社会》《中国大运河文明史》等,文学类《北上》《运河人家》等,游记类《大运河文化之旅》《沿着大运河走一遍》等,科普类《图说大运河》《大运河遗产图集》以及《大运河传》《流淌的史诗:大运河传》等不归类,说汗牛充栋有点过,但确实是五花八门、百花齐放,尤其是大运河申遗成功这十年,大家兴趣陡增。而这本《北京运河非遗对话录》的贡献在于角度又有了创新。
顾名思义,这是一本与非遗传承人对话的书,与年轻学子们对话,讲九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寻找它们的传承人。不过,本书所录的九艺除了“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与运河有关联之外,其他八种技艺看不出与北京运河强关联,该书主编们和编委会的主要意图恐怕是为了纪念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吧。实际上,大运河非遗包罗万象,涵盖了多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北京的景泰蓝制作技艺、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河北的蔚县剪纸、吴桥杂技;河南的钧瓷烧制技艺、汴绣;山东的潍坊风筝制作技艺、泰山皮影戏;安徽的宣纸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江苏的苏绣、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浙江的越剧、余杭滚灯等等。而北京非遗也纷繁复杂,涵盖传统技艺、戏剧、民俗等多个领域,比如传统音乐类包括智化寺京音乐、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传统舞蹈包括京西太平鼓、白纸坊太狮,传统戏剧包括京剧、河北梆子,曲艺包括相声、京韵大鼓,传统手工技艺包括景泰蓝制作技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以及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等等。另外还有厂甸庙会、妙峰山庙会等民俗类。期待本书再出续集!争取像《大运河文化丛书》那样成系列。
本书也是梦想书坊(电子城空间)开展非遗传承讲座和技艺体验活动的成果,集结成书,有头有尾,善始善终,值得所有做文化空间和非遗传承工作的同仁们学习。该书也是大学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同推动北京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书中的主题词是传播、传承、振兴)的成果,从一点上看,该书编者功德无量。
本书主编之一的张玉彪,是九位非遗传承人之一(水墨烙画技艺传承人),作为“唯三”的八五后青年传承人,对这本书能付梓出版应该是居功至伟。但以玉彪为代表的青年传承人最重要的贡献是把非遗这个“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展示人类文化多样性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是,以中华文化繁荣为核心,通过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精神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民族复兴提供支撑的文化强国愿景将如期而至。(汪礼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