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届非遗古彩戏法大会:
“东方幻术”绽放“戏码头”
那些看似行云流水的手法,凝结着数代人穷尽毕生的琢磨。那些热闹的喝彩里正托举着传统文化最鲜活的脉搏。
长江之畔,一场跨越千年的古彩戏法盛宴余韵未消。日前,由中国杂技家协会指导,湖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五省市联办的首届非遗古彩戏法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举办,4场展演共吸引6万余名观众欣赏,人们在惊叹声中共享古彩戏法的魅力。
古彩戏法,被誉为“东方幻术”,是中国人自己的魔术,更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戏法演员大都身穿着长袍,运用“捆、绑、藏、掖”等技法,在盖布遮掩下从身上变出鱼缸、花瓶、火盆等道具,表演内容多蕴含吉祥庆贺之意。江夏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古彩戏法讲究“上下翻亮,经外交代”,表演前大大方方展示双手和道具,可等表演一开始,就是瞪大了眼,也瞧不出其中的门道,主打一个“眼见不一定为实”。
在江夏区谭鑫培戏楼举行的首届非遗古彩戏法大会开幕式上,一系列精彩节目轮番登场,既有精妙绝伦的传统戏法,也有创新演绎的新式节目。在场外特别设置的大屏前,市民们挤满广场,孩童骑在父亲肩头挥舞荧光棒,银发老人戴着老花镜凑近屏幕辨认戏法门道,惊叹声此起彼伏。会聚全国顶尖古彩戏法表演者的古彩戏法大会为观众带来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视觉盛宴。
古彩戏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肖桂森和他的徒侄王淮,一起表演了最新挖掘整理的古彩戏法《八大吉祥》。他们的表演突出了戏法“口彩相连”(即边说边变)的特点,笑料层出不穷。表演的最后,他们以标志性动作“翻跟头变出两个带水的鱼碗”,赢得阵阵喝彩。随后,赵萌、王富秋、杨凌等魔术师及非遗传承人先后登台,带来《罗圈当当》《空壶出酒》《年年有余》等节目,进一步展现了古彩戏法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大会上,江夏区年轻的非遗传承人成为焦点。“95后”传承人赵萌,携其精心编排的节目《伞铺》惊艳亮相。舞台上,她以伞为媒,将传统戏法的精妙技法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通过灵巧的手法展现了古彩戏法的神秘魅力。伞面翻飞间,彩绸飘逸,不仅展现了赵萌扎实的戏法功底,更传递出非遗“正青春”的活力与朝气。她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和高度评价,成为大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而另一位江夏区土生土长的青年传承人吴曌,则以节目《江夏好物》将本地特产与戏法艺术巧妙结合。在表演中,吴曌巧妙地将江夏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戏法之中,通过“无中生有”的奇幻手法,让观众惊叹于戏法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江夏“文化名区”的独特魅力。
曾经8次登上央视春晚的魔术师傅琰东压轴出场,表演铁环穿绳结,并与观众互动,用手机计算器定格表演时刻——6月27日21时07分代表的数字,引得现场观众惊叹连连:“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现场参加活动的大学生晓晴惊喜地说:“当舞台上的非遗传承人用一双巧手让丝巾凭空变幻、锦鲤腾空而出时,我忽然懂了什么叫传承。那些看似行云流水的手法,凝结着数代人穷尽毕生的琢磨。那些热闹的喝彩里正托举着传统文化最鲜活的脉搏。”
这场古彩戏法大会突破传统展演边界,活动期间,非遗主题时尚大秀、戏法杂技嘉年华、非遗元素潮玩设计展等接连上演,将古彩戏法“搬”到市民、游客身边,让大家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区域社会经济形成良性互动。
不同于戏楼里举行的开幕式,戏法杂技嘉年华在江夏里武汉老码头休闲广场露天举行,吸引众多游客和市民朋友或站或坐、饶有兴致地观看。“绑人更衣”“碗装活鱼”……精彩的表演引得人群中不时爆发响亮的掌声和热烈的喝彩。“遛个弯就被勾住了脚步。”当地市民赵先生笑着说。
“这场大会不仅是戏法艺术的盛会,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江夏实践。”江夏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该区将以古彩戏法为墨,在长江之畔继续书写非遗传承的“江夏答卷”。(本报记者 瞿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