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陶媛 实习生 李瑞乐)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
在“传统工艺展区”,共设有“埏埴问道”“金工艺振”“锦绣华章”“琢朴磨艺”“楮墨镂天”“质材融运”6个单元,汇集了230余件(套)院校作品,展现了陶瓷、金属、印染等工艺类别承载的礼乐文明与创新活力。当非遗传承遇上高校研培,一场关于“手”护技艺的青春接力正徐徐展开,生动诠释着“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让千年非遗焕发时代光彩。
匠心见人:巧手破译窑变密码
图为作品《黑釉窑变赏瓶》。陶媛/摄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得益于一双双感知泥土与温度的巧手。在展览现场,一件采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制作的黑釉窑变赏瓶引人驻足。据明代县志记载,陕西澄城“瓷砂始于唐”,至明清时达于兴盛。当地农民利用农闲,夏秋制坯彩绘,入冬烧窑销售,代代相传。
这件由景德镇陶瓷大学选送的作品,成为了能工巧匠心血之作的缩影。而在千里之外的湖北蕲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蕲春管窑手工制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高全军承担起了古老窑场重建与复兴的重任,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2023年,高全军积极参加了景德镇陶瓷大学手工制瓷技艺创新设计研修班。这段研培经历让他意识到,家乡的龙窑柴烧技艺的艺术表现力亟待重新认知与现代拓展。于是,他扎根故土,充分利用当地原矿泥料的天然质感和龙窑柴烧独特的窑变魅力创作出《龙鳞跳刀柴烧天球瓶》。其跳刀技法在瓶身刻画出龙鳞般的韵律,让泥与火在龙窑中交融共舞,迸发出多重意趣——这正是对传统窑变密码的深度破译与当代诠释。
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如一片丰厚的沃土,以各大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养分,帮助非遗传承人提高理论修养、坚定文化自信,为非遗传承发展提供广袤的空间与不竭的动力。自2016年至今,景德镇陶瓷大学共举办“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人研培班18期,覆盖750名学员,形成了“通识课+专业理论课+艺术创作实践+现场教学+拓展交流研讨+成果展示”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全国手工制瓷传统工艺培养了多名中青年匠人,让千年炉火越烧越旺。
创新见物:妙手重构传统器物
图为作品《纸戏·玉兔》。(主办方供图)
不只传承,不吝创新,源于一双双打破陈规、奇巧灵动的妙手。在同济大学展台上,由研培学员梁贵川制作的作品《纸戏·玉兔》,以传统折纸技法为设计灵感、以现代纹饰赋予全新性格,将传统紫砂转变为符合当代审美的新式茶器。
作为深耕紫砂器制作十七年的匠人,他让厚重的泥料呈现出折纸般的灵动与轻盈。通过对泥料的精心筛选、结构的巧妙设计、线条的弹性塑造以及现代纹样的艺术点缀,梁贵川重新发掘传统中的装饰语言,最终赋予了紫砂作品兼具传统文化内涵与当代审美趣味的崭新面貌,实现了古法技艺在创意驱动下的艺术蜕变。梁贵川的探索实践,也是同济大学研培沃土上结出的硕果之一。同济大学以“非遗+设计+生活”为核心理念,依托设计学科优势,通过跨界融合、品牌孵化等举措,着重提升传承人的创新思维、创作转化能力、审美鉴赏力、市场运营管理等多种能力。截至目前,同济大学共举办了15期高质量非遗研培班,涵盖木雕、龙泉青瓷、竹编、漆艺、制纸、陶器烧制、金属锻制、玉石雕刻等15大主题。同时,助力172位学员成为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包括1位国家级、45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生花妙手,正源源不断地为传统器物注入鲜活的时代气息,让古老技艺真正“活”在当下。
协作见生活:绣手织就民族友谊
图为作品《繁花》。陶媛/摄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关键在美、关键在用。近年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将传承人的手工技艺和现代的艺术用品相结合,织就上海与青海果洛两地情谊的串联纽带。
莘庄钩针编结是首批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项目,传承人林花仅凭一根针、一团线,就能变换出50多种基本针法和上千种花样,并在传统技法中融入新的理念,让棉线间的格桑花栩栩如生,变为有寓意美好的钩针编结作品。而具有时尚理念的设计师叶青,则将藏族传统服饰文化融入上海东方美学设计之中,实现了非遗和时装的跨界合作。其设计的大地色牦牛绒衣衫,质朴温暖,犹如果洛的广袤沃土,让穿着旗袍的“上海小囡”变身为果洛藏族姑娘,用海派非遗技艺传递着果洛文化的美好内涵。
长江头尾,心手相牵,协同合作的力量让牦牛绒从高原走向世界。上海大学团队曾在果洛多次考察,发现当地的牦牛绒擀毡技艺作品面临颜色单调、市场吸引力不足的困境。为此,上海大学迅速伸出“协作之手”:一方面,邀请设计师打造“格桑缘”系列服饰,通过时装周秀场让优质牦牛绒进入大众视野;另一方面,与文创公司合作改良技法,将牦牛绒的产品线拓展至家居系列,传统材料由此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转变为符合现代生活语境的作品。
如今,上海大学设立的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构建起“教学、创新、销售”三位一体的协作模式,采用外部创意人力资源和企业品牌导入合作的方式,助推果洛非遗文创不断更新迭代。这双“协作之手”让非遗织就出助力民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破译窑变密码的“巧手”,到重塑紫砂气韵的“妙手”,再到织就生活图景的“协作之手”……非遗传承发展的时光卷轴上,一代代手艺人留下了活色生香的作品。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通过十年的精耕细作,让非遗传承不断扎根各类生活场景、深度融入现代社会肌理。未来,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将积极支持院校立足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重点在阐发传统工艺当代价值、传承前人绝学绝艺、提升传统工艺核心技艺和关键技术、推动产品创新开发和行业交流发展、建设传统工艺品牌等方面开展研培教学。通过贯通理论实践、打通产学研用、推动成果转化,为非遗的系统性保护提供经验和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