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广泛开展非遗的多元化传播,光明网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策划推出“非遗焕新 生生不息”记录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系列短视频,聚焦非遗的活态展示与跨界融合,讲述好非遗人的传承故事与匠心精神,展示好中国非遗的精湛技艺与独特魅力。
一片棕榈叶,经过撕、拉、绕、穿、扎等手法,可以变出活灵活现的“动物世界”——这是长沙棕叶编,用湖南本地特有的棕榈树叶为原料进行编织的传统民间工艺,是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棕编入门简单,做成精细的工艺品却很难。”据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棕编(长沙棕叶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仲平介绍,“动物世界”离不开一双巧手,也离不开技法的创新。以编螳螂为例,王仲平编织的第一代螳螂主要采用单编法,使用一根铁丝做骨架,而第二代螳螂采用双编法,使用两根铁丝做骨架,显得更加立体、有层次;腿部的造型采用全棕叶,没有加任何铁丝或骨架。同时,她还采用多编法、宽编法、反扣法等方式,技法相较于以前有很大的改良和创新,编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
如何把棕叶编传承下去,让更多年轻人感兴趣?作为湖南女子学院的老师,王仲平把这一门手艺带到了学校,开设了《中国民俗文化》《非遗棕编技艺》等课程。学生在毕业之后,便可以把学到的这一门手艺带到自己任教的学校继续传播。
与此同时,王仲平还经常带着学生和棕叶编作品参加社会活动,提升非遗的影响力。在暑期“三下乡”活动中,他们来到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希望小学进行教学;在长沙市非遗馆“国际中文日”活动中,他们和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分享棕叶编技艺,不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播下了“非遗种子”。“那些留学生非常感兴趣,觉得树叶能变成这么精美的工艺品,都说要把长沙棕叶编带到自己的国家去。”王仲平回忆道。
王仲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吸收现在的审美,做成一些被年轻人接受、被广大民众所认可的创新作品。她也希望通过长沙棕叶编这一门技艺,把湖湘文化推出湖南、推向世界。
策划:赵刚
统筹:陶媛
记者:杨亚楠 张诗奇 金昱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