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苗绣登上国际时装周,到藏族挑花刺绣与国际品牌合作,纺织非遗的时尚潜力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被挖掘。“这种合作让非遗技艺直接对话国际品牌,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共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评价。近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的“纺织非遗与时尚融合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行业协会、高校、企业等从业人员围绕纺织非遗的传承创新展开深度对话。
纺织非遗在国内外时尚界频频“出圈”,北京时装周等平台为非遗与品牌的结合搭建了桥梁,推动非遗从博物馆展品向生活美学转化。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专职副主席谢方明说:“时装周已成为非遗‘出圈’的重要推手,设计师需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注重服饰的实用性与功能性开发。”北京时装周与新疆和田地区合作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服饰IP,对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品牌办副主任王晴颖认为,这种跨界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基因的重组。
随着人们对非遗的深入理解,纺织非遗与时尚的结合,正在经历从表层符号拼贴到深层基因融合的转型,展现出更加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时尚价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认为,非遗研究需加强基础研究,明确价值系统和其背后文化的底层逻辑。他说,成功的非遗时尚表达必须建立在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之上,符号化拼贴可能会透支非遗的价值,也难以建立具有辨识度的品牌形象。
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蒋玉秋以北京服装学院的“中国传统服饰复原研究”课程为例,讲述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他介绍,该课程带领学生将学术成果转化为设计资源,学生的作品《山间的呼唤》融合贵州蓝染技艺,获得2024年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汉帛奖”金奖。
纺织行业非遗推广大使刘薇更关注传统纹样的活化。她介绍,苗族“蝴蝶妈妈”传说、黎族“大力神”图腾等元素通过设计解构,被转化为服饰图案,既保留传统寓意,又符合现代审美。在刘薇的指导下,学员设计的土族盘绣“太阳花”胸针因背后“七色象征天地万物”的寓意,受到市场欢迎。
尽管非遗在时尚圈崭露头角,但纺织非遗的时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比如纺织非遗“三高三低”(高工艺含量、高时间成本、高文化含量,低生产效率、低标准化程度、低市场转化率)的特点,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及人才青黄不接等困境。
如何破局?纺织非遗的未来,在于构建“活态传承—创新转化—广泛传播”的闭环生态。这需要政府、企业、设计师与社会组织的协同发力,借助科技手段、行业标准等为行业发展赋能。
端小平认为,非遗工作者应通过建立非遗纹样数字化开源库、推出新匠人职称评定体系等,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企业也应积极参与纺织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打造时装周平台、举办非遗培训课等,扩大纺织非遗的社会影响力,提升非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教育界应通过课程设置和基金设立等方式培养非遗传承人和创新设计人才,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事业,推动非遗与时尚、科技的深度融合,提升非遗产品的时尚感。
方晓风结合当下科技发展的背景,提出要用数字化技术提升非遗技艺的保护水平,拓展应用场景,让非遗扎根日常生活,扩大传播范围。在他看来,纺织非遗的时尚化表达,既需要顶层设计的系统支撑,也离不开每一根绣针、每一台织机的细节创新。(本报记者 刘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