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广泛开展经验总结、先进事迹传播和典型案例推广,光明网推出《守护非遗之美》系列报道,摘编多位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代表和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代表在2024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主题发言,共同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让非遗之美为更多人的美好生活赋能添彩。
制图 实习生 余皓晴
光明网讯(记者 陶媛)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遗成功,是我国非遗保护事业中值得庆贺的大事,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介绍,过年,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其他非遗项目相比,“春节”是中国人最大的一个项目:一是参与人数最多。14亿中国人和6000万海外华人都要过年,都是这一项目的保护者、传承人。其他非遗项目都达不到如此庞大的传承人规模。二是注入的情感最深厚、最丰沛。中国人欢欢喜喜过大年,要穿新衣服、走亲访友去拜年,居住的地方也要收拾得干干净净。人们对未来充满期待,要绘制新的蓝图、付出新的努力、迎接新的生活。三是春节的社会实践活动集合了众多非遗项目。如舞龙、舞狮、扭秧歌等传统舞蹈,年画、窗花等传统美术,还有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曲艺等,所有非遗门类都在春节全面完整鲜活地体现,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过年奏响雄浑壮丽的交响乐章。
“春节不仅对我们中国人是有意义的,它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刘魁立表示,中国人欢庆传统新年所包含的深刻意涵,是对人类文明的一项宝贵贡献。因此,应该努力保护传承中国的年文化,努力振兴和弘扬大家过年的功能和意义。
一是通过过年促进家庭内部和社会内部的和谐团结。“年”具有重人伦、重亲情、重礼仪、重和谐等特点,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和礼俗,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过年是具有标志性的民族文化活动,能够显著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过年,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我们更加尊重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三是过年有助于道德和情操的培育。过年期间,人们处在非常态的心理状态下,人人和善、事事商量,讲礼仪、守规矩,举止言行和蔼可亲,是道德情操提升的体现。
四是过年是对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的调剂,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休憩。像年节这样的“过渡”,本身既是对昨天的总结,也是对明天美好生活的畅想、期盼和筹划,能够使百姓产生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依恋,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五是过年是集中展示广大民众艺术才能的最好时机。很多非遗精粹都展现在年节活动中,大家会彼此欣赏、互相借鉴,社群内部的组织协调和团结合作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六是年文化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互鉴的桥梁。年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如今,它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在全球广泛传播、发展和借鉴,见证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中国年不仅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功能,还具有悠远的渊源和丰富的内涵。“保护好年文化,我们都是传承人。”刘魁立表示,希望大家把年过好,把日子过好,让我们的生活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