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老也是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内蒙古呼和浩特在注重非遗传承的同时,扩展非遗服务半径,让非遗以多维度、多领域的延伸融入百姓生活,转化为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文化养分。
在呼和浩特玉泉区塞上老街非遗特色街区,皮画、毛毡烙画、蒙古族奶食、蒙古族服饰等非遗产品琳琅满目。这条由“四街八巷二十四院”组成的老街区距今已有450多年历史,是4A级旅游景区,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繁多的夜间消费业态,深受游客喜爱。“街区通过‘非遗+旅游’模式,整合现有资源并引进新品类,推动景区非遗产品的消费升级。同时,老街在原有基础上延伸观摩路线、拓展展示区域,建成展厅、集散区、非遗产品文创区、茶歇区、体验区五大板块,筹集老照片、老物件700余件。”塞上老街非遗特色街区负责人说。
如今,塞上老街非遗特色街区已成为呼和浩特的文化地标。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积极向街区引入“源头活水”,针对街区文旅消费市场制定消费策略,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把“非遗进景区”与提高旅游景区活力相结合,持续推出新内容、新玩法、新体验,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呼和浩特三空李氏正骨起源于1678年。2021年,三空李氏正骨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2016年9月将三空李氏正骨纳为呼和浩特市的“传习基地”并挂牌。三空李氏正骨医院院长郝冰说:“三空李氏正骨的精髓是‘手摸心会,法从手出’,让患者减少痛苦、节省开销。医院每年都会定期开展送服务到社区活动,尤其帮助那些不方便去医院的老人,在帮助群众解除困扰的同时将这项非遗技艺传播得更广。”
“将大自然的山川景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风雨气象以及人的喜怒哀乐等百般情感和万种形态,藉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准确的捕捉力,加之惟妙惟肖的色彩和布局设计,用剪刀呈现出内心的感知,感染他人。”呼和浩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崔霞正在为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的学生讲解剪纸的技艺。崔霞说:“我从小受同是剪纸传承人的母亲赵美玲影响,只要看到有趣的事物就想把它剪出来。如今,我把这种热爱带到学校,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还能让非遗以更广阔的传播方式得以传承。”
让非遗传承人带着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感悟走进学校,讲述非遗故事,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文化养分。陆罡说,呼和浩特“非遗进校园”活动自2015年启动以来,结合呼和浩特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的特色教育,先后在回族中学、新华小学、海新小学等学校开展各类活动。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受益学生近3万人次。呼和浩特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巴图说:“‘非遗进校园’就是根植非遗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让非遗发挥内在的文化价值。”(本报驻内蒙古记者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