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4年,是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明网推出《我的非遗故事》系列短视频,通过对话多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呈现多元非遗保护成果,共同感受非遗守正创新、继古开今的时代风貌。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齐吼秦腔。秦腔是中国最悠久的戏种之一,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秦腔自诞生起,就以高昂激越的唱腔、深厚的人民性和艺术性,歌颂着西北地区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传承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勇于奋进的赤诚之心。
传承千年的秦腔,是所有“老陕”心中难以忘怀的乡音。今年是王琳从深圳回到西安学习秦腔的第五年,从和母亲去公园听“野生”秦腔,到现在加入秦颖秦腔艺术演出团,王琳觉得这是她老秦人的“血脉觉醒”。
伴随着时代变迁,城市的不断更新,西安作为一座包容性极强的城市,不仅有秦腔“老传统”的传承,还有南门乐队“新业态”的创新。伴随着南门乐队在网络上越来越火,越来越多的草根音乐人开始把西安城墙门洞当作舞台。去城墙下听歌,渐渐成为一些市民游客的新潮流。如今,城墙下的常态化演出团体已有10支,他们被纳入统一管理,排好演出日期,每天准时表演,成为古都的一张新名片。
策划:赵刚
统筹:陶媛
记者:杨亚楠
制作:杨宇飞 史婷 何婧
审核专家:王秀丽
合作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