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
呈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进行时态”
非遗作品精彩绝伦令人连连赞叹,非遗街区集纳各地精品引观众驻足,纱幕投影呈现的经典片段与台上传承人的现场表演各展芳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带徒展艺,展馆端午节假期照常开放并欢迎观众“把非遗带回家”……6月7日,“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简称“主题展”)一开幕就人气颇高。
作为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重点活动之一,主题展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共展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100余项600多件(套)展品,涵盖非遗的十大门类。
“展览从去年初就开始筹备,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呈现非遗守正创新、继古开今的时代风貌,体现非遗保护的人民立场,折射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表示,要在展览中诠释如此宏大的主题并不容易,在一年半的筹备期内,该馆不断打磨提升思路和方案。“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展览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希望先行探索出具有非遗特色的呈现方式。”王晨阳说。
“看到风筝一下就回到了家乡。”面对展区内的“百鸟朝凤”主题风筝组和以二十四节气构成龙身的“蜈蚣龙”风筝,在北京居住多年的山东姑娘林依然久久凝望。不多时,她留意到有非遗传承人现场教授风筝扎制技艺,立刻上前细看。“可观可赏,还有非遗作品的作者亲自教授技艺。这种体验让我想要慢下来深入学习。”林依然说。
在传统表演艺术单元,原貌呈现的徽州地区古戏楼古朴肃穆,聚拢了大批观众。台上,京剧现场表演在抑扬顿挫间紧紧抓住观众情绪;台下,北京师范大学大三学生何语听得入了神。得知之后还会有黄梅戏、昆曲等现场展演,她马上表示要实时关注:“这座至今仍发挥着作用的古戏台和如此多样的展示方式,让我感受到非遗的活力与底蕴。”
从戏曲、舞狮的现场演绎到戏服、乐器、刺绣等非遗项目的精品展示,从经典纹样的呈现到创新式样的解读,从传统制茶技艺的场景复刻到一杯香茶的精彩诠释……将传统与现代糅合,融讲解、展示、体验于一体,让观众在动静之间不断加深对非遗的认识,让人与作品、人与人在不断互动中丰富增进对非遗的热爱,这正是主题展所探索的展陈新方式。它不仅面向非遗的历史与发展,还展示着非遗在当代的存续与传承状态,让展览在非遗传承人、非遗作品、非遗特色文创与观众的共同参与下持续向前、优化迭代。
“主题展的‘气象万千’也包含‘瞬息万变’的内涵。我们既希望展示非遗的博大精深,也希望捕捉和呈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进行时态’,展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成果,在固定和有限的展馆空间中传递非遗传承的活态与绵延。”王晨阳表示。
记者了解到,主题展将持续至2025年6月,其间将邀请10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徒现场展演,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非遗之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还将在为期一年的展期内,根据观众反馈和整体运行情况动态调整和充实展品。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与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何满、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兴、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交巴加布、金漆镶嵌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万紫都曾将他们的优秀作品捐赠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今年,他们也参与了主题展开幕式。“去年我就在这里做过作品展示,非遗馆还邀请我们一家四代同台展示技艺。今天回到这里,我感到格外亲切,更加感受到建设好非遗馆的重要意义。”吴元新说。
据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还将配套推出一系列社教活动,与各地非遗馆和传承人展开合作,共同研发课程和社教内容,创新“师带徒”的传承方式,让更多人走进非遗馆,参与非遗保护传承。(本报记者 王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