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染色、上经、过纬,指尖跳动间,传统藏毯色泽尽显;涂色、勾线、磨金,笔尖勾勒处,唐卡画作美轮美奂……在有着“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的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非遗之花”竞相开放,织就“文化+旅游”“文化+振兴”“文化+社会治理”的新图景。
壤塘地处川甘青交界的高原腹地,历史文化悠久,孕育出壤塘梵音古乐、川西藏族山歌和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壤塘藏戏、石刻、藏香、唐卡等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壤塘以传习创业园为代表走出了一条“以文兴业”之路。
通过挖掘整合非遗资源,壤塘县先后设立唐卡、藏香、藏陶等非遗传习所46个、省级传习基地1个、州级传习基地11个。2017年,壤塘建立起传习创业园,吸纳唐卡传习所、藏医药传习所等16个传习所入驻,规划建设传习、创作、交流及展示等中心12个,新建民居70余栋。
过去零星分散的非遗传习场所,如今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从“一元管理”走向“多元协作”。以传承发展为目标,一个个传习所、传习基地撒下粒粒非遗的种子,孕育着非遗传承的新鲜活力。截至2023年,创业园已有长期务工学员18人,临时务工人员200余人,还有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拜师学艺”。
色青拉姆是土生土长的壤塘人,17岁开始学习藏毯制作,并成长为阿坝州传统工艺藏毯非遗传承人。通过学习古老技艺、制作文化产品,大批像色青拉姆这样的农牧民青年成为稀缺性文化技能人才,带着作品走进故宫博物院、刘海粟美术馆、北京798艺术中心等地,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赓续力量。
为充分发挥非遗工坊优势,将其作为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手段,创业园还因地制宜,制定“1+N”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产业总体规划,以藏香、陶艺、唐卡系列、藏医、手工制品、服装传习所女学员为主体,带动当地有务工意愿的1000多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近年来,壤塘每年促进3000余人从事非遗生产性保护,实现近2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非遗传习所遍地开花,还探出了“非遗+”的新路子。多年来,壤塘让非遗与动漫、瓷器、康养融合,让非遗焕发出新活力。当地不但与故宫博物院签订故宫藏品唐卡复制研发项目合同,还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合作制作《喜一》《格萨尔王》唐卡动漫作品;与此同时,推动企业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合作建成大师工作室,建立了藏药浴、藏纸、藏毯、堆绣、藏族雕刻等产品可深度体验的非遗项目,研发出一批文创特色产品,藏陶、藏香、藏药护肤品、牦牛毛手包等热销上海、深圳等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造性转化。
如今,四川省900多个各级非遗工坊星罗棋布,犹如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注入新鲜动力,“非遗+旅游业”“非遗+制造业”等业态融合发展未来可期。(本报实习记者 丁贵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