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这件作品寓意和和美美,上面的银质瓢虫用了花丝镶嵌工艺……”展厅里,国家级非遗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珐琅厂”)总工艺师钟连盛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一件件华美的景泰蓝艺术品。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由于明代景泰年间相关工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行业兴盛,且器物主要颜色为蓝色、纹样繁复艳丽,而在民间得名“景泰蓝”。
今年是钟连盛与景泰蓝相伴的第47个年头。1978年,15岁的钟连盛出于对美术的热爱,考入北京市珐琅厂开设的艺术类技校。在学习中,他接触到景泰蓝制作课程,深深被这种精巧的技艺所俘获,从此开始了数十年的艺术生涯。
毕业后,钟连盛进入珐琅厂工作。那时正值景泰蓝等传统手工艺品为国家创汇的大潮,珐琅厂发展蓬勃兴盛。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海外市场对工艺品的需求相对饱和,而国内尚未形成大规模市场,工艺美术行业陷入低谷。“那时,很多同事辞职进入工作室或装潢企业谋生。”钟连盛回忆,曾经有2000余人的大厂员工骤减,行业发展尚不明朗,他也曾迷茫和动摇。“思来想去,我觉得自己放不下景泰蓝,还是要将景泰蓝继续传承发扬下去,这也是我作为珐琅厂人的责任。”他说。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不断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发展得到大力推动,钟连盛也守得云开。他坦言:“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多年来,钟连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坚持探索、创新,除了设计、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他还参与了多个景泰蓝装饰工程,推动这项技艺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2005年的一次经历,那次工作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钟连盛说,当时他为北京昆泰嘉华酒店设计景泰蓝艺术喷水池《花开富贵》,这是珐琅厂承接的第一个景泰蓝室外工程。那时,珐琅厂的炉子直径只有1米,而喷水池总面积有几十平方米,最大的主体部分还呈三角形,无法直接进行烧蓝。在工期紧张、需求复杂的情况下,他与工艺技师和工程师不断改良设计方案,根据每部分喷水池的尺寸和形状,将其分割为对角线最大边在1米内的板块,烧蓝后再将每块拼接起来。此外,他还采取追光设计,利用景泰蓝釉色从里到外、由明到暗的变化,让主体喷水池部分的图案衔接更流畅。这次工程最终顺利完成,是挑战也是机遇,为珐琅厂将景泰蓝应用到更多室外建筑装饰工程中打下了基础。
2014年,钟连盛参与设计和指导监制北京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举办地雁栖湖国际会都室内景泰蓝装饰斗拱;2016年参与设计制作景泰蓝《盛世欢歌》大赏瓶,该作品成为中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国礼;领衔制作景泰蓝《四面方尊》大赏瓶,后成为中国政府赠送世界经济论坛的国礼。
如今,62岁的钟连盛已到了退休年龄,却依旧坚守在一线。除了设计研发和带徒传艺,他坚持在校园中普及传统技艺,还在一些高校担任校外导师。“这些年,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前来参观研学的人越来越多,景泰蓝工艺品和文创产品备受欢迎,每年还有不少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前来求职。”钟连盛表示,希望以后能开拓更多平台,进一步加大景泰蓝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其发展历史与艺术魅力。只有真正了解、喜欢上景泰蓝,才能更好地将它传承下去。
“创新是景泰蓝传承的不变主题。”钟连盛认为,应持续打造时代艺术精品,既要创作具有艺术价值、引领景泰蓝发展的艺术品,也要研发贴近生活的商品和文创产品。通过创新,不仅可以推动传统技艺在当代的发展和应用,也能为年轻人的传承工作留下参考。(本报记者 李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