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以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光明日报、光明网成功组织了六届“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推选出了尚长荣、冯骥才、张伯礼、金巴扎木苏等60位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及120位提名人物。他们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和活态展示。为了更好地展示中国非遗的精湛技艺及时代魅力,讲述传承人精业笃行、臻于至善的匠心故事,光明网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的指导下开展“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网络宣传活动,积极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图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德清缂丝织造工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柯翔祥。
双脚踩踏着缂丝机,手中梭子上下翻飞,缕缕丝线反复堆叠……这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德清缂丝织造工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柯翔祥的工作常态。传统缂丝织造工艺流程繁复,不仅需要高超的织造技艺,还需要工匠的专注耐心——一朵如鸡蛋大小的祥云图案往往要花费一位工人一天的时间,一把缂丝团扇的制作更常常耗费近一个月的工时。精巧绝伦的缂丝作品凝聚着匠人与时间的锤炼锻造,“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也来源于此。
江南的缂丝生产历史源远流长,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湖州地区盛产蚕丝,一些苏州从事丝绸行业的人常来我们这里采购原料,久而久之,就把苏州的缂丝也带过来了。”柯翔祥介绍,德清缂丝织造工艺也由此形成。
随着时间的沉淀,柯翔祥与前辈们不断探索,在原有缂丝织造技艺的基础上,对德清缂丝织造工艺进行了革新。浙江缂丝有了自己的代表图案——缂丝水波纹。“浙江都是带水的,‘浙’字也带水,‘江’字也带水,做的又是水波纹,所以说很能代表浙江的文化元素”。
图为柯翔祥展示缂丝水波纹的织造工艺。
然而,要想织好缂丝水波纹,可不是件易事。工具与丝线的配合是每个缂丝工人的基本功。“黄杨木制成的40羽拨子是织造水波纹的必备工具。因为其木质细腻,入手光滑,能够减少在织造过程中对丝线的拉扯。而设计状如羽毛的细密小齿,则是为了更好地将纬线固定到适宜的位置。”柯翔祥介绍,缂丝水波纹与相应的工具在唐代便有雏形,只是当时还较为粗糙。随着技术的发展,缂丝水波纹的形态更加舒展多样,使用的工具也更加精细。
在缂丝水波纹的制作中,另一大诀窍是使用湿线,用水将经纬线黏连在一起,再随着水分蒸发慢慢定型。湿线织就的缂丝水波纹改变了原有的固定模式的缂丝技法与缂丝肌理,在特定的光线下,呈现出波澜起伏之感,获得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所有人的第一感觉都是,这个面料我以前没看到过。”
图为柯翔祥制作的缂丝文创作品。
近年来,柯翔祥尝试着将缂丝融入文创,推动产业转型。“我们最初的概念是做桌旗,后续又做了团扇,再后来还推出了万花筒系列、箱包系列,形式比较多变。”柯翔祥介绍,缂丝水波纹成为了年轻人热衷追捧的纹饰——水波纹桌旗如万顷碧波,在灯光下流光溢彩;水波纹团扇如一汪绿水,在摇动间熠熠生辉。缂丝布料制作的首饰文创走进了艺术展厅和非遗市集,成为了年轻人钟爱的美学用品。
“我的缂丝作品,很多都是与大学老师、设计师跨界合作的。”在柯翔祥看来,年轻一代有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他们的出发点更适合现在的市场需求,以他们为主体生产出门类不同的文创是一个很好的开创点。
“缂丝创新不是一句口号。我认为,就是要实实在在地把一些文创的元素或者创新的概念融入缂丝,从而得到年轻人的喜爱,让更多的年轻人从不了解缂丝,到慢慢认识缂丝、爱上缂丝。”对于未来,柯翔祥充满信心。他希望能通过创新进一步打开缂丝产品的市场,让更多人领略到缂丝的独特魅力。
出品:光明网经济编辑部
策划:赵刚
统筹:陶媛
记者/制作:金昱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