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茶韵千年 香飘万里
——写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
到今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满一周年。品其味、知其义、享其韵,从一片茶叶中飘香而出的,是文化韵味。
嫩芽香且灵:一片叶子传千载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茶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而挖掘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中国人用的不仅是知识和理论,还有情感和精神。凡有茶处,便是传递谦和礼敬处世哲学的场景,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印证。世代延续的文化基因,让中国人成了茶文化的传承者。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以来,文化和旅游部积极培育“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主题活动品牌,指导参与“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申报的15个省份轮流举办主会场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起知茶爱茶、享茶乐茶的文化氛围。今年5月举办的“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主题活动,主会场设于福建福州,汇聚了15个省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3位茶文化传播者参展,75家茶企宣传推广各类茶文化与茶技艺。活动还首次打造“古厝+旅游”模式,在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11栋沿街院落里设立了17处茶文化非遗展演互动区,带来户内户外相互贯通、静态动态相互交映、传统现代相互融合的立体化展陈体验,吸引游客14.3万人次。
围绕“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主题,全国各地上百场茶文化普及教育和宣传推广活动陆续开展,通过论坛、展览展销、文旅体验、直播互动等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全面生动呈现近年来茶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成果和优秀实践,促进更多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和了解茶文化,学茶史、品茶萃、解茶事、观茶技、赏茶具。
今年6月,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的“茶和天下 典籍里的茶”展览,分“茶之源”“茶之饮”“茶之道”“茶之政”“茶之路”5个单元,荟萃国家图书馆藏珍贵典籍60余件,从典籍的视角,以时间为线索,实证了茶起源于中国、传播到世界,并为人类社会发展与世界文明交流做出的重大贡献。
此外,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2023“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等也专设茶文化相关板块,拓展了全国联动的局面。
寄与爱茶人:茶业富民兴八方
一片好茶,蕴含了好山好水的自然馈赠和世代养护,凝结了我国种茶人、采茶人、制茶人的智慧与精神。中国茶源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为人民所持有和传承。
目前,我国已建立国家、省、市、县4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系统性保护措施。绿茶、黄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六大茶类,以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满足着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依托传统制茶技艺的完整知识体系、广泛社会实践、成熟传统技艺、丰富手工制品,我国千余个县3000多万茶农靠“一片叶子”富足起来。
近年来,为促进茶产业提档升级,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各地以传统制茶技艺等非遗项目为依托,建设非遗工坊;鼓励传统制茶技艺非遗传承人、非遗工坊和相关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和“非遗购物节”等品牌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推出更多适合各类消费者喜好的茶产品;开发茶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茶旅精品线路,拓展茶产业发展空间,推动茶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一系列举措有效助力搭建更加完整的生产销售链条,进一步夯实茶产业基础,让致富茶香飘万家。
以申遗成功为契机,各地在工作机制、人才培养、技艺传承、产品研发、渠道推广、共享平台等方面发力建设,加快推进“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浙江率先成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浙江保护发展联盟,吸纳两批共158家成员单位,共同开展传承人群能力提升培训。近期举办的浙江“非遗茶生活”传统工艺联创大赛成果展,联动全省制茶技艺及茶俗、茶生活相关非遗项目,呈现浙江茶相关非遗项目整体风貌,并以“联”字当先的创新理念,鼓励浙江全省非遗工坊、传统工艺工作站以及联盟成员,进行项目和品牌联创,展出的459件作品个个有亮点。“重点是推进保护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建设,让浙江茶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果与中国人美好生活产生更加深切而有创意的关联。”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新芳表示。
在河南信阳,信阳毛尖制作技艺带动就业群体30万人,手工茶制作者5000多人,茶农人均收入超过5500元。该市依托200余万亩茶园、1000多家茶企,每年举办手工茶炒制大赛,评选优秀制茶能手,鼓励传承手工制茶技艺。此外,充分发挥相关非遗传承基地功能,开发“传承+研学+旅游”等多业态融合产品,取得了良好反响。
数月前,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举办买茶节,成功招商签约20亿元,成果显著。江苏苏州将茶文化融入酒店等文旅场所,积极打造茶文旅精品线路、名茶主题庄园和名茶特色休闲养生小镇,吸引了大批游客。不少地区还将茶俗、茶点与当地非遗项目联动展示,形成集观光、度假、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茶文化+”产业区。
“今年,促消费是全社会的大课题,茶作为消费品同样受到影响。据我们对400多个固定观测点的数据分析,一年来,茶叶消费总体呈现不减收、有新增的可喜特点。这与申遗成功带给市场的信心密切关联。”立足全国16个主产省的茶叶交易情况,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姜爱芹分析,文旅资源的贯通带来新的消费增长点,扩容市场的同时,让茶产品不断跨界,大大提升文化附加值。
客来茶当酒:以茶会友和天下
由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中国茶作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友好使者。一酙一饮,中国茶向世界持续传递着包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理念。据统计,全球有120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喜欢饮茶者超50亿。
茶和天下是中国茶故事的精神内核。以茶为媒,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正当其时。今年,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茶和天下”·雅集活动在全球41个国家举办,通过实物、图片、影像、非遗展示、文艺表演等形式,让海外受众沉浸式体验丰富多彩的中国茶文化。
一年来,广东通过选派非遗传承人参加“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活动、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进一步加强与兄弟省份的协作,加强与港澳地区的交流,以茶为纽带推动人文湾区建设。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人文交流,相关传承人赴新加坡参加“茶和天下·粤韵雅集”活动,深化了粤新两地文旅合作,推动中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
国家级非遗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傅端凤带着木偶茶艺去过许多国家。“我们培养传承人不光要精其艺,更要养其心,使其在亲手制作木偶、深研茶学的过程中,不断打磨技艺,厚植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意,这样才能传递出真正的中国风范,讲好中国茶的新故事。”傅端凤表示,因今年专程来华欣赏木偶茶艺的外国友人格外多,家门口成了主舞台,更增加了其内心自豪感。
六堡茶、茶百戏等不少茶相关非遗项目则大力拓展国际传播空间,通过跨国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并通过研究推出适合国际友人参与的茶生活体验产品,并通过在全球招募中国茶文化传播大使等方式,开辟出“文化窗口”。
“一年来,茶文化走出去的突出特点是拥有了更高的关注度,更扎实的理论研究支撑,更深广的内涵共鸣。”在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教授关剑平看来,申遗成功展开了茶文化理论研究和国际表达的新画卷,使得政府、学界、产业界对茶文化投注了新的期望,使得相关成果更好地传播给社会,服务于现代生活,更好地引领技艺传承、产品设计,推动以中国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获得更大国际影响力。(王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