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以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光明日报、光明网成功组织了六届“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推选出了尚长荣、冯骥才、张伯礼、金巴扎木苏等60位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及120位提名人物。他们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和活态展示。为了更好地展示中国非遗的精湛技艺及时代魅力,讲述传承人精业笃行、臻于至善的匠心故事,光明网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的指导下开展“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网络宣传活动,积极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图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证书题字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雕版印刷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芮名扬。
在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有一位老先生执笔在手,为来往游客书写卡片、扇面——他就是“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证书题字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雕版印刷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芮名扬。
从1979年在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从事专业写样工作,到如今受聘于扬州博物馆,芮名扬写样已有四十四年。在这四十余年间,他不仅与雕版印刷技艺积累了浓厚的感情,坚持技艺传承,还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让这项非遗“活化石”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雕版印刷是一项将文字与图像书写、绘制下来,反向雕刻于木板,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技艺。它的发明与发展,都离不开一个“新”字。在雕版印刷技艺出现之前,书籍生产只能靠手抄,成本高、效率低;直至隋唐,雕版印刷术的创造性发明,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使书籍得以批量印刷,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发展,雕版印刷技艺早已退出了主流信息传播媒介舞台,在更多的时候被应用于艺术领域,无形中要求着传承人更加用心用“新”、创新求变。“2006年的时候,我就尝试把书法作品制作成雕版印刷作品。比如说,我把用行书写的《陋室铭》印成横批,装裱起来,很受欢迎。”十几年来,芮名扬完成了《春江花月夜》扇面、《滕王阁序》手卷等一系列作品,让雕版印刷技艺从书籍中走出来,进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去。
除了创作雕版印刷书法作品,芮名扬还设计了一种小卡片,在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现场为游客书写。“我想把雕版印刷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
图为芮名扬在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为游客书写的卡片。
手掌大小的卡片,可以被夹在书里当作书签,也可以在钱包里随身携带,拓宽了写样作品的应用场景。其中的内容由游客自选,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有的词句是很新潮的,直接就是网络语言,有的年轻姑娘要‘富瘦双全’,大多数都是要‘平安顺遂’”,充满正能量的话语,寄托了年轻人对生活的美好期望。芮名扬笑着说:“我觉得跟年轻人在一起,看到他们的青春活力,我好像也年轻了一点儿。”
此外,也有许多游客在挑选小卡片时青睐能够体现地方文化的内容,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写样小卡片,渐渐成为一种来过扬博、来过扬州的独特纪念品。
图为芮名扬正在进行雕版印刷写样工作。
“年轻人除了对形式、内容注重之外,最吸引他们眼球的还是要在新媒体上呈现。”近年来,芮名扬注册了社交平台账号,在儿子的帮助下,从网络上搜集文案素材,每天发布书法视频,吸引了十余万粉丝。在视频评论区,网友纷纷点赞,“老师写得太好了,每次看到作品都是反复N遍欣赏”“又一次把老师的作品从头到尾欣赏完了,心旷神怡”“翻看了您所有的视频,满心欢喜,敬字、敬人、敬才”。
芮名扬表示,“现在非遗项目都在尝试怎样创新,雕版印刷的写样也不例外。传承毕竟要靠年轻人,怎样来吸引年轻人、怎样符合他们的需求,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我想通过卡片、扇面、书法作品,以及视频、直播等形式,让他们走近非遗,了解非遗,从而热爱非遗、热爱传统文化。”
出品:光明网经济编辑部
策划:赵刚
统筹:陶媛
记者/制作:金昱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