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山东文艺院团的演出体会为何一定要创经典、攀高峰——
“看家戏”总是受欢迎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每一家文艺院团都有自己的“看家戏”。历史上,这些“看家戏”为提高院团知名度、助力文艺惠民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敦促演职人员攀登新高峰的“路标”。进入新时代,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元化,戏曲创作演出也面临新形势。在院团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上,“看家戏”如何激发新的创作活力?其创作排演留下的宝贵经验在当下是否仍然适用?近期,记者在山东部分文艺院团进行调研。
“张斌,原名张传芳,吕剧音乐奠基人。1951年初,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将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为吕剧,尝试用戏曲表现现实生活,张斌参与音乐设计……”9月24日,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解放路25号的百花戏剧艺术空间,十几名中学生正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山东省吕剧院建院70周年史料展。展览的经典剧目成为学生们最关注的内容。
山东省吕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孙香兰表示,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尽管已过去数十年,但是包括《李二嫂改嫁》在内的山东省吕剧院的“看家戏”,依然被当下的观众所喜爱。
翻看山东省吕剧院提供的经典剧目史料不难发现,作为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吕剧天然具有“接地气”的特点,尤其适合表现火热的现实生活。凭借优美的唱腔和轻松的剧情,山东省吕剧院打造了一批在当年堪称“高峰”的作品。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省直院团到县区院团,每一家创作演出单位均有代表性剧目。这些作品的出现是院团历史上的高光时刻,而且普遍具有3个特点:一是将剧种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二是与当年的创作环境紧密关联,三是主创团队通力合作,不断打磨提升。
近期,山东省京剧院的保留剧目《奇袭白虎团》完成全国巡演,得到广泛好评。山东省京剧院是一家拥有悠久历史的省级文艺院团,擅长创作红色题材作品,近年来推出的《燕翼堂》多次在国家级舞台亮相。“组织《奇袭白虎团》巡演的过程,也是院内中青年演员致敬前辈、学习前辈的过程。”山东省京剧院党委书记、院长蒋庆鹏认为,院团的“看家戏”是有待深入挖掘的文艺宝藏,“看家戏”的成功也启示当下的文艺界,创作好作品没有捷径,需要在剧本质量过硬基础上,通过持续演出来搜集观众反馈,不断加工。
过去几年,聊城市的文艺创作演出和人才培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作为全省文艺创作的后起之秀,聊城市全力为文艺院团引入人才,联动省内文艺研究团队力量,对聊城市的经典剧目进行定期分析研读。
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表示,通过打破“扎口管理”、强化选题论证、保障创演资金,聊城市深化文艺院团改革的举措成效初显。历史上,聊城市院团“看家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展现当地故事。如今,聊城市把这条经验保留下来,用百姓看得懂、愿意看的方式,重点排演地域文化题材作品。
烟台市长岛南隍城乡的居民李秀梅,是土生土长的长岛人。年过七旬的她每天在岛上只有一个爱好:看电视上的戏曲频道。今年7月,戏曲频道里的节目,来到她的家门前。山东省吕剧院携经典剧目《姊妹易嫁》到长岛南隍城乡,为乡亲们带来一场原汁原味的吕剧“看家戏”。“说实话,做梦也不敢想,还能在岛上看到省吕剧院的演出。”李秀梅说,年轻时,她曾和村里人一同到济南,看过山东省吕剧院在剧场演出的《姊妹易嫁》,当时就感慨吕剧太好听了。虽然这些年电视上的戏不少,但她还是愿意听老戏。
愿意听老戏的,不止李秀梅一个人。前些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曾就精品创作开展专题调研,多个调研组反馈,基层民众盼望在文化下乡惠民演出的舞台增加传统经典剧目的比重。
近些年,山东创新探索“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为全省所有村庄送去家门口的文化盛宴。为提高群众满意度,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明确要求,各地要根据群众的观演偏好,科学设置戏曲下乡节目,院团“看家戏”应适当多演。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有关负责人介绍,院团“看家戏”是文艺创作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在重要时间节点,山东经常举办经典剧目展演,一方面展示院团辉煌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激励启发中青年文艺工作者,虚心向前辈学习,找准精品创作、文艺惠民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