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东莞)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现场 受访者供图
实实在在的收获、优良可信的品质、充满温情的互动……近段时间,作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重要内容,非遗购物节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非遗美食亦惊艳不断。与往年大为不同的是,今年的线下活动特色更突出,让人们在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的过程中,深切体会非遗传递的人文厚度,深切认同非遗创造的美好生活。
更多方式打开非遗
河南省的非遗购物节刚一开始,河南省级非遗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刘玉伟的作品《五王醉归》就以6000元的价格售出,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刘玉伟坦言,往年非遗购物节主要在线上平台推介产品,为吸引网友关注,一般会将产品单价定得低一些,选品也偏大众化,有一定局限。而今年,在相关部门组织下,非遗传承人的展台都设在闹市区、景区等人流量大的区域,能面对面为观众演示非遗之妙,解说非遗作品的内涵,让更多人认识到非遗的价值。“现场互动获得的这种认可是不可替代的。跟直播等已趋于常态化的线上工作方式相比,我更希望从创作抵达生活,从生活抵达文化,在现实环境传递非遗的温度。”刘玉伟说。
今年,各地广泛搭建非遗产品线下展销平台,创新文化消费场景,积极扩大非遗品牌影响力。相应的,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除了通过线上平台了解、购买非遗产品,也更乐于到现场打卡、体验非遗项目。这成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一大特点。
内蒙古在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和6个高速服务区开设非遗产品实体店、销售区,展览展销1000余款非遗产品;新疆开展的非遗项目比赛,由非遗传承人带领学生现场进行非遗展品制作,根据制作时长和展品样式“论英雄”,现场氛围十分热烈。一提起自己购买的非遗好物,山西姑娘何尔吉就打开了话匣子,详细介绍起其技艺的来龙去脉。此刻,她已不是消费者,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非遗传播者。
线下热闹,线上有力。经过4年的发展,淘宝、京东、抖音、快手、唯品会等平台从非遗展销新渠道变为非遗推广“老战友”。对于电商运营,各地非遗传承人也从跃跃欲试发展为轻车熟路。
广东省第四届非遗购物节“云”上集市以“主会场+20个分会场”的形式,聚集全省热门直播间,邀请抖音达人入驻,开启超过10场现场直播,让人们在购物的同时还能和抖音达人互动,同时,推出众多打折、秒杀等福利,覆盖多品类、千余个非遗产品,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2023山东非遗购物节直播专场活动持续3小时,8万多人次观看,成交金额、意向订单超81万元;北京市东城区非遗保护中心组织搭建的“非遗101”——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平台近期上线试运营,集非遗资源展示、数字全景呈现、模拟交互体验、活动信息发布、非遗产业联动等功能于一体,通过数字技术让非遗“活”起来、传播开,也预留了非遗资源转化所需的交互通道和拓展空间。
更优产品提档升级
每一项非遗都累积着民众的生活智慧,留存了独特的文化密码,展现着精湛的手工技艺。正是这份积淀和传承,让非遗产品显著区别于一般的消费品。
“一看到非遗认证,我心里就踏实了。”从事设计行业的上海市民李浠是传统文化爱好者。她表示,她想淘的物件儿总能在非遗里找到答案,因此结识了很多非遗传承人,不经意间也了解到很多产品背后的传承故事,甚至能从中汲取不少创作灵感,因而更加珍爱手中的非遗产品。“非遗产品,培养了一种文化品位。体验非遗也是埋下传承种子的过程,从生活日用出发,希望自己未来有机会成为非遗传播者。”李浠说。
同样是消费,人们更倾向于非遗产品;同样是逛吃,人们更偏爱非遗好味;同样有文化,人们更乐于体验非遗。“我想,非遗代表的是一段记忆、一种品质、一份情感。我们与非遗的相遇,伴随的常常是高质量的人际交往,是强有力的文化共鸣。”浙江市民樊珂如此感叹。
世代传承的非遗,与人们的衣食住用行息息相关,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然能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购好物、寻好味折射的是人们普遍愿意为非遗买单,愿意为文化传承付出。
今年,许多省区市还依托地理及交通优势,联动其他地区,集中多地非遗,为市民提供更多选择,让人们集中欣赏、集中购买一批最优质、最有代表性的非遗新品,以高质量服务提升人们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引用一位非遗爱好者的话就是:这可不是普通的“嗨购”,而是在参与和见证文化消费的提档升级,发掘和寄托民族的共有情感。
更多力量参与传承
当非遗之美久久打动、滋养、鼓舞着我们之时,当消费力转化为新的传承力之时,当宣传展示活动越来越有影响力之时,意味着文化传承发展的足迹又往前延伸了一大步。
经此,各地群众与非遗传承人、非遗产业间的关系不断加深,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和认可不断加深,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手工技艺、工匠精神的尊重不断加深。
剪纸河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畅杨杨称他今年更深切见识了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影响力。“从早上9点非遗市集开放,到晚上10点多,现场一直人流如织。不少剪纸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从各地赶来相聚,切磋交流,分享新成果。大家对非遗的这股热情让我特别受鼓舞。”“90后”畅杨杨认为,活动搭建了政府、非遗传承人群和文旅消费市场紧密联系的平台。“更难得的是能容纳新点子,鼓励新想法,这给了我们年轻人更大的施展空间。”畅杨杨说。
饮食类非遗最具“烟火气”,也是承载旺盛消费的非遗类型。各地通过设立美食市集、美食街区等,展示了非遗的有滋有味,普及了传统文化知识,令人回味无穷。跟随“非遗美食推荐官”,上海市民对饭桌上常见的南翔小笼包、枫泾丁蹄刮目相看,纷纷表示要重新学习,深入了解非遗。在广西南宁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由当地小学生表演的非遗小剧《螺蛳飘香》,让包含螺蛳粉制作技艺在内的非遗美食充满童真,以“小小传承人”的感染力赢得满堂彩。
非遗处处可见,创意活力十足。广东广州举办的非遗开放日让全城变成非遗体验空间,移步换景,所到之处皆是非遗景观。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该地有近40个开放点同时开展活动,截至6月12日,线下参与量约2万人次。湖南长沙通过“机器狗舞龙狮”“声控灯光秀”“榫卯桥梁搭建”“编织风洞试验”等新型趣味体验,让大批青少年对非遗产生了浓厚兴趣。重庆、河北等地组织了非遗研学活动,还推出非遗知识竞赛挑战、非遗主题作品征集、非遗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扩宽群众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渠道,营造非遗保护的浓厚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