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社、光明网主办,自2017年启动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推选出了乌丙安、尚长荣、冯骥才、刘兰芳、张伯礼、杨昌芹等60名标志性人物,宣传传播非遗保护典型人物和优秀案例,推动非遗保护意识不断深入人心。
荣誉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激励,更是为了让更多的非遗人产生继续前行的勇气与动力。当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后,这些非遗人是如何继续为中国非遗的保护、传承、传播、发展发光发热的?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光明网采访了多位“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及候选人,请他们分享自己在非遗保护、传承与传播方面的经历,讲述他们的故事。
王珮瑜 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光明网讯(记者 赵艳艳)接到光明网采访邀请的时候,王珮瑜刚刚结束了南京场《清音会》的演出,开启了下半年的巡演。
演出、讲座、小科班,综艺、公益、纪录片……当选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后,王珮瑜步履不停,“要让更多小朋友有接触京剧艺术、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要让更多人看到京剧”,“只有观众越来越多,整个戏曲行业的生态才会良性发展。”
拓展新媒体传播平台:“要让更多人看到京剧”
对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而言,爱上王珮瑜唱的京剧,是从在各个新媒体平台及综艺节目中看到王珮瑜这个人开始的。
随着大众娱乐方式和传播媒介的颠覆性发展,传统戏曲的生存空间被挤压,让扩大戏曲的受众群体显得尤为必要。然而,传统戏曲中的部分陈旧内核与较高的体验门槛,让新观众接受难度高。想“破圈”,便要归顺于内娱的运行逻辑,许多“角儿”不得不开始“下凡营业”。
相较于多数戏曲演员的“被迫营业”,王珮瑜选择了主动拥抱新媒体传播平台。在立足专业的基础上,王珮瑜不断尝试用更多符合当下年轻人习惯和喜好的方式,通过各类平台和渠道进行京剧艺术的传播与普及,在各中短视频平台上录制视频进行推广,在年轻网友中科普京剧的各类小知识;在知名平台推出“京剧其实很好玩”音频课程,填补了戏曲类付费音频的空白,有330万人次收听。在《朗读者》《开学第一课》《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中亮相,收获粉丝无数。
在王珮瑜看来,赢得流量、打造个人品牌,不是为了别的,一切都是为了京剧的普及和推广。以社交媒体、综艺节目带来的曝光度去反哺京剧,王珮瑜走出了京剧“破圈传播”的一条新路径。
开设京剧小科班:“让更多小朋友有接触京剧艺术的机会”
2022年,王珮瑜多了一个新身份:瑜音社京剧小科班的“王校长”。
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王珮瑜不仅研发了一套为孩子们度身定制的京剧教材,还为了致敬京剧史上著名的“第一科班”富连成社等戏曲科班,采用“京剧小科班”口传心授的形式,以模块化的教学,全方位给零基础的孩子训练唱念做打的基本功,也助推有艺术天赋的孩子走上京剧专业道路。
京剧对于孩子的意义,应该是惊喜与趣味,再加上一点克服困难的乐趣。在小科班,孩子们慢慢地打开了京剧这个“宝盒”:服装、刀枪把子、唱腔、站姿、坐姿、礼仪……对他们来说,全都是惊喜。“有孩子告诉我,他在同学们面前稍微露一手,大家就觉得他很厉害。别的同学会弹钢琴、跳芭蕾或者街舞,他会唱京剧,他觉得非常自豪。”
王珮瑜表示,开设小科班的目标主要还是希望为京剧事业做一点基础的普及工作,让孩子起码知道手眼身法步,知道唱念做打,会唱流水、会念白,知道湖广音、中州韵,而并不是把每个学员都培养成专业的京剧演员。“但是,万一呢?”王珮瑜说,“在我们这个‘普遍培养、重点提高’的平台上,万一能够为戏曲事业提供一些新鲜血液,不是很好的事吗?”
不到一年时间,“瑜音社”京剧小科班已有小学员拿下专业奖项,首期学员邬瑷妃取得了2022年上海少儿戏剧“小白玉兰”称号,小小的种子开始发芽。“未来5年,我的重心就是京剧教育,”王珮瑜想至少培养500个5到10岁的孩子,“如果这500个孩子在‘手眼身法步’等各方面都打下了基础,那未来京剧艺术的生态可能就会发生一些变化。”
从京剧演员,到京剧传播者,再到教育者,王珮瑜心里有一个目标,“我想打造‘一校’‘一团’和‘一所’。”
“一校”是已经起步的京剧小科班,“一团”就是为京剧小科班的孩子们打造一个能够上台演出的剧团。“一所”是研习所。王珮瑜计划把过去几年里打磨出来的教案、培养孩子的教学成果等在这个研习所里落地,研发、升级相关的教材,“让更多人知道怎么让5到10岁的孩子能够学得会、学得进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