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关心和关怀,滋养着非遗事业的厚土,结出累累硕果,推动着非遗与现代生活密切连接,吐露芬芳。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采访了2022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上海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奚小琴,聆听她的非遗传承故事。
“剪纸”是中国常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历史悠久且种类繁多。其中“上海剪纸”形成了集南北之长的“海派”特色,豪放而不粗糙,细腻而不呆板,注重形式美,充满生活气息,在全国各类剪纸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1956年出生在上海的奚小琴从小喜欢绘画,曾拜知名画家李咏森、冉熙为师学习水彩画。1973年,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来到共青中学挑选学生,在二轮考试中,奚小琴因“养小鸡”的人物画作品被“江南神剪”王子淦相中而留了下来,这一剪就是近五十年。
“十年磨一剑,这就是做手艺。”在奚小琴的印象里,来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学习剪纸是从枯燥的基本功开始的,每天练习8个小时,方块圆圈、圆圈方块,脱稿练习,整个画面的构思都在脑海中完成。
奚小琴的师傅王子淦的“神剪”称号来自于他创作中不打稿、不用样,剪刀转动之间,作品便活灵活现地诞生了。这样的技艺让奚小琴由衷的佩服,她不断地学习剪纸技艺,哪怕剪到手指起泡、臂痛腰酸都不喊累。奚小琴没有辜负老师的厚望,在学习的过程中反复单一地练习着一个图案,直到能够脱稿剪出令老师满意的图形,才开始下一个图形的练习。
“首先要把传统的东西学好,在这个基础上在发展,才是比较牢靠的、有根基的。”除了技术,奚小琴还学习到了大师身上的创新意识,不断地求新、求变、求发展,特别的是在画面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奚小琴作品《四季歌》
奚小琴的作品灵感来源广泛,花鸟鱼虫、人物、走兽、风景建筑都能够在她的作品中看到;表现手法也丰富多彩:立体剪纸、彩色剪纸、阴阳剪纸等等,奚小琴还将刻纸融入到剪纸作品当中。
奚小琴作品《朱家角》
在刻纸方面,奚小琴也做出过创新的尝试。在创作《朱家角》这一作品的过程中,奚小琴认为光洁的线条不能很好地表现水乡老建筑古朴的感觉,她使用了一种创新的装饰手法,将抖动融入到拉直的线条当中,再加上水彩,让水乡的景色跃然纸上。
奚小琴还将剪纸这项传统艺术带向世界,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2004年夏天,奚小琴赴巴黎参加“中法文化年上海周”展演活动。观看奚小琴剪纸的观众排起了长队,奚小琴“十年磨一剑”的积淀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
近年来,奚小琴也在不断地探索适合上海剪纸技艺的传承方式。从传统的师带徒,到进入校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地文化馆开展讲座等等。奚小琴表示,上海剪纸是优秀的传统工艺,如果失传是非常可惜的,只要是有利于非遗传承的事情,她都会积极去做。(记者:苏坤、靳铃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