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靳铃涵) “要深入推广与创新非遗传播,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非遗焕发新的活力”。在5月10日下午的“讲好非遗故事 增强文化自信”主题论坛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正骨疗法(罗氏正骨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罗素兰如是说。
当天,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在天津武清揭晓。在下午举行的平行分论坛上,来自政府、保护单位、高校的专家学者及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共同为非遗传承、传播与发展建言献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正骨疗法(罗氏正骨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罗素兰做主题发言
守正创新 探索非遗传承与发展新路径
谈到传承工作,罗素兰表示,传承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需要世世代代人不断地努力奋斗。作为中医正骨非遗传承人,罗素兰希望有更多优秀青年医生加入到非遗保护的事业中,为非遗、为中医正骨的发扬光大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80后非遗匠人、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石濡菲作为年轻一代的传承人,通过积极利用融媒体手段,开展线上非遗课堂、非遗直播带货,帮扶茶农。石濡菲认为,非遗传承人要敢于开创“新思路”,将创新和传承融合,讲好中国非遗故事,让非遗走向全世界。
上海世久非遗保护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李春园在论坛上发言
谈到创新,上海世久非遗保护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李春园表示,可以通过计师的参与,提升、开发和实现非遗的价值,同时将优良的传统转换为当下能够被消费者接受的生活方式。让设计出来的非遗产品有人愿意买单,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认可非遗,实现非遗价值的传播。有了大众的认可和支持,才有传承人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孙佳山从全球化的角度发表了对非遗传播的看法。他表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推动春节的申遗的工作,不仅是文化话语权的争夺问题,更是系统性布局。他表示,通过讲好非遗故事,做好非遗传播,不仅是捍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是捍卫文化多样性。
天津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钱玲做主旨分享
讲好非遗故事 将非遗与当地文化相结合
讲好非遗故事,关键在于同当地特色文化想结合。天津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钱玲分享了非遗保护的天津经验。她表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把握好天津的城市品格和历史文化,就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天津非遗,讲好天津的非遗故事。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天津通过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打造非遗生活示范区等一系列新颖的形式,积极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探索非遗连接当下生活的创新路径与创新模式。
天津市武清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于永胜在活动上发言
天津市武清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于永胜同时分享了武清的非遗保护经验。于永胜认为,只有多元化传承发展,才能不断提升非遗的影响。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李氏太极拳为例,李氏太极拳第四代传承人邢启林通过开办太极文化研究院、天真国际耕读书院、太极康养体验中心、太极网络学院等多元发展平台。不断探索着太极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扩大了武清非遗的影响力。于永胜表示,“扩大非遗向外展示传承的平台和空间,极大促进了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系统化推介,才能不断延伸非遗项目的文化张力。”
此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灯彩(秦淮灯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柏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上海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奚小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咏春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祖杰等四位嘉宾通过圆桌讨论,分享了自己在非遗传承与传播方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