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千年大运河承载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随着遗址发掘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大运河的精神内涵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批相关景点景区成为旅游热门打卡地,这其中就包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从北京到杭州,从水利设施到河畔村落,人们流连于壮美神奇的运河景观,感受着其中深厚的中华文化意蕴。作为一名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者,讲好运河及其背后的故事,是我近年来的工作重点。
大运河文化内涵丰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年代久远、各段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将其文化精髓展示出来、传承下去并不容易。这需要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做好景观设计,通过文旅资源的合理开发彰显文化内涵。只有各个环节都做足功课,大运河的故事才能真实生动地走进游客内心。以浙江段为例,我们在系统完整保护的基础上深挖运河文化内涵,合理设计公园景观,完善文旅服务体系,让游客充分感受到运河文化的文脉悠长和当代活力。
保护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在景观设计上,为保护遗产本体并使公园景观协调一致,我们将两岸景观分类作出详细设计规划。对乡村稻作农业等生态景观,特别是村庄和大运河之间的景观视廊,作出修复整治方案;在城市,规划出生态绿地作为公园景观环境,合理控制周围建筑的高度。这样,大运河真实历史场景得以复原,为讲述运河故事提供了可信可感的实体。浙江桐乡在公园建设前期就邀请专业团队做好规划,强化沿线人文遗产空间的保护与管理。当地根据沿线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构建人文景观,传承文化记忆。位于山东济宁的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在复原运河北堤等遗址的同时,新建科技馆等配套设施,注重新旧建筑风格和谐统一,丰富了公园景观类型。游客不仅能一览文物原貌,还能通过现代科技目睹昔日运河景观。
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要发挥其作为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大运河的兴衰与沿线城镇村落的发展密不可分。不少城镇村落历史悠久、知名度高,有的还是大运河聚落遗产的组成部分。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这些聚落遗产的人文内涵,新建文化和旅游设施,举办文化活动,讲述大运河发展变迁中的动人故事。“篙尾乱若雨,樯竿束如堆。”诗人范成大描绘了南宋时期大运河长安闸船只繁多的景象。因运河而兴的嘉兴市长安镇虽不大,却汇集了不少历史街区,历史上曾有“十里长安”之称。如今,当地以重现古镇风貌为初衷,在做好运河古镇文化保护整修同时,举办“运河·长安”文化旅游艺术节,把闹年俗、赛龙舟、赏灯会、庆丰收等系列传统文化活动重新搬上舞台,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还吸引了许多外来游客。古运河已经成为长安古镇的文化符号、推动当地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通过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正在实现以用促保,带动当地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创造性保护利用,大运河的精神内涵才能可知可感、发扬光大。千年大运河承载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淮安段清口水利枢纽位于大运河与黄河、淮河的交叉点,经过考古工作者多年发掘,这一巨大而复杂的水利工程重见天日,展现了古人治理黄河、束水攻沙的科学智慧,体现了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浙江湖州,大运河与两岸的水利文化遗产——塘浦圩田密不可分,古人以河湖湿地为良田,鱼桑水稻立体种养,是生态农业的早期雏形。水运遗产与农业遗产并存,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交相辉映,游客沉浸式体验前人在农业与生态建设上的探索,感悟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相信随着公园建设脚步的加快,大运河的精神内涵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开掘和展现。
无论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连通南北的大运河,还是连绵不断的万里长城,孕育中华文明的长江黄河,它们都体现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深远意义。期待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文化标识,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张广汉 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