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图为西宁市阳光小学学生参加舞狮社团。 马铭言 摄
中新网西宁1月7日电 (潘雨洁)“要过春节了,我想画村子里热闹的社火表演,”6日,刚放寒假的西宁市阳光小学学生赵星宇手握画笔在纸上细细勾勒,“小时候最爱看社火,先描图案,再搭配颜色,画出来可能要花几天时间。”
学习农民画两年,赵星宇已经深深喜欢上这门课,作品还曾在国际少儿绘画比赛中获奖。他的老师、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湟中农民画”代表性传承人党明汉,每周都会到学校授课,与学生一起动手创作。
“农民画吸收剪纸、刺绣、工笔画元素,构图饱满、颜色艳丽,”党明汉称,学生创作的内容涵盖农耕、收割、乡野美景,还有赛马会、花儿会、民间社火等地域民族特色活动。
图为西宁市劳动路小学教师贾煜与学生一起制作陶艺。 周瑞辰子 摄
“我不仅教学生怎么画,也会讲讲当地文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党明汉表示,“非遗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
“一团校园后山上的红泥巴,经捏打、成型、烧制、配釉等步骤,可以‘变身’为精美的学生陶艺作品。”西宁市劳动路小学教师贾煜的泥塑课,从柳湾遗址出土的彩陶纹饰上汲取河湟文化特点,让地方非遗在校园中重焕生机。
唱民间小调学贤孝故事、方寸陶瓷印间篆刻书法、舞龙舞狮耍社火…近年来,西宁市多所小学尝试将中华传统、非遗项目与美术、音乐教学巧妙融合,带给学生视觉、触觉和审美体验同时,将民族文化的种子“吹落”在孩童心中。
图为西宁市阳光小学学生创作农民画。 党明汉 摄
除丰富艺术教育的文化内涵外,学校也在不断探索创新课程形式。西宁市城西区集团化办学音乐工作坊,将生涩难懂、无法在课堂中形象讲解的乐理知识,以二维码的形式做成微课,制成“音乐码书”,激发学生兴趣。
自2014年开设社团以来,西宁市阳光小学灵活采用“走班学”方式,培养学生兴趣,并打造“课程超市”提供各类可选择的艺术课程,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给予自主空间。
“我们还在校园中辟出空地,让学生体验耕地、播种、施肥和收获的始末,”阳光小学校长山有青表示,“今年开拓了中药园,孩子们亲自种植、管理,识别各类草药,学习中医文化。”
赵星宇和同学安淑准备利用寒假时间,为自小生活的村庄创作一幅作品,“我特别喜欢农民画这门课,它不仅改变了我做事的急躁和粗心,更让我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与体会。”安淑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