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咖谈】擦亮中国非遗品牌 助力非遗传承发展
光明网讯(记者 赵艳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璀璨历史文化的结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保护传承,如何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众多非遗传承人和专家学者密切关注的话题。近日,光明网采访了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就如何加强对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力度、让非遗拥抱现代生活、守护“非遗的魂”等问题,杨昌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去年两会期间,作为第一个走上“代表通道”的90后,杨昌芹成了“红人”。在首场“代表通道”上,身着苗族盛装的杨昌芹用一个竹编工艺杯讲述了贵州赤水手拿锄头的农民通过竹编工艺品过上好日子的故事。
杨昌芹从事竹编工作,完全是凭着对竹编工艺的执着与热爱。据介绍,杨昌芹每年都会出去学习一两个月,跟那些老手艺人学习不同的主编技艺。不仅如此,杨昌芹还鼓励其他的手艺人多多丰富自己的眼界。“我们团队里刚有五个人去了上海大学学习设计,学习如何让我们的手艺跟现代的生活、审美相结合,让我们的手艺和现代这些设计师去碰撞出一些新的灵感、新的东西。”提到传统非遗和现代审美相结合,杨昌芹显得非常兴奋,“也许很多时候,我们跳出这个行业来看这个行业本身,会产生很多新的东西。”
“现在非遗普遍面临着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怎样让我们的传统技艺和现代的生活审美结合在一块?我目前也在面临这方面的挑战。”杨昌芹说,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会有跟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到非遗的队伍中来。
当了人大代表,走上了“代表通道”,杨昌芹收获了更多目光的同时,也为她推广竹编技艺、带领更多的当地人致富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最开始2012年的时候,杨昌芹的公司只有两三个人,一路走来,公司目前有20多名固定员工,其中有80%都是当地的留守妇女,年销售额更是达到了300万元。杨昌芹告诉记者,她所在的村子80%的人住上小洋楼,60%的人开上了小汽车。
“说实在的,十年以前我们做(竹编)这项手艺的时候,看不到它会有今天这么大的发展。”杨昌芹说,“既然国家对我们(竹编)这么重视,现在社会各界也意识到非遗对我们未来生活的影响力,我们也有责任把辛苦了一辈子的老手艺人的手艺传承好、发展好。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只有它真真正正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它才能传承下去。”
记者:赵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