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度过了五千年,自然也遗留下来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攻坚脱贫战取得决定性进展,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导的非遗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与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抓手。
“非遗”文化资源在人们的意识里相对遥远,为了让人们能切身体验到非遗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丹寨县想出来好法子。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丹寨县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这里汇集了23个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出县城老城区1.5公里,一座主打丹寨历史文化的旅游小镇想出了妙招——将丹寨最具典型性的“编、制、染”传统工艺,分别搬进三座精致的小院落,让游客在小院漫步,观赏、体验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可以自己动手参与制作,增强了参与感。卡拉村苗寨的鸟笼,让游客们体验别样的制作乐趣,用心插进每一根竹子,控制好力道耐心沉着才能做出自己心仪的鸟笼。石桥古法造纸术,又让游客体验别样色彩纸张的搭配,制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除了这些还有丹寨蜡染,勤劳善良的苗族人民通过生活积累,创造出的独特的蜡染技术,让简单的布料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弘扬传统文化、发展非遗,成为小小山村脱贫致富的道路。这不仅让中国古老的文化瑰宝不至于流失消逝,而且帮当地解决了很多年问题。在家门口发展自己的手艺,既为家庭创造了收入又不用背井离乡打工,剩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独自生活;大规模发展传统手工业,又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安置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传统手工艺、了解传统文化和手艺并发展创新。
国家支持非遗文化的发展,更鼓励非遗文化与当地脱贫工作相联结。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推动下,2016年《贵州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的培训计划》正式出台,两年间培训4万余名传承人,以点带面,激发村民重拾手艺创新产业谋发展。新疆哈密边塞,独树一帜的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成为当地工艺振兴计划的王牌产品,借助打通企业合作、提升工艺技能、树立品牌口碑的快车道,真正做到让传统刺绣活起来,各族秀娘富起来。
国家政府鼓励发展非遗,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也是精准扶贫、让贫困地区富起来的好方式。(孙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