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浙江在线11月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樊根苗 姜鹏飞 摄影见习记者 孟多多)昨天晚上,在乌镇镇陈庄村竹芸工房内,许多人围坐在一个青年周围,在他面前,摆放着一片片粗细不同的竹篾。
“六目三层穿丝雪花编,这是竹编中较为繁琐的编法,也最能体现手艺的精妙之处。”青年在讲解编织要领的同时,上千名爱好竹编的粉丝正通过网络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青年名叫钱利淮,在业界小有名气,也是竹编品牌“竹芸工房”的创始人。随着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日益临近,钱利淮和他的团队早早就进入了“乌镇时间”。
从10月初开始,竹芸工房就陆续接下了包括“蜻蜓停车”等众多科技企业的礼品订单。钱利淮强烈感受到,世界互联网大会释放的“磁场效益”,让竹编这项非遗项目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年轻人重拾祖辈放下的篾刀
1985年出生的钱利淮是一个年轻的竹编匠人,出身陈庄村的竹编世家。在他的记忆里,自己的整个童年就是与破竹的“噼啪”声为伴。
乌镇竹编,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16年,乌镇竹编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手工艺逐步让位于现代工业文明,陈庄村里越来越多的村民放下了篾刀,进入工厂打工。也因此,当钱利淮带着无法割舍的情感踏入竹编行业时,他当年视之为日常的竹编已在走向消失的边缘。
从大二起,钱利淮就系统学习竹编,重新拾起钱家祖辈干的竹编活。他走访嵊州、安吉、东阳、温岭等地,拜访老篾匠,了解各地技法。为了学艺更精,他找到东阳竹编大师胡正仁,成为这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入室弟子”。
从学校毕业后,钱利淮放弃了在杭州的工作,回到老家继承“祖业”。虽然遭到家人的反对和村里人的误解,但钱利淮坚信,传承手工艺,大家从中能多生出一分兴趣,竹编的未来就会多一些可能。
互联网让竹编登上世界舞台
回乡之后,钱利淮开设了竹芸工房,探索让年轻人喜欢上老手艺的方式。钱利淮想要改良老竹器,设计成符合现代审美的器具,“精品”竹编成为竹芸工房创业之初摸索的方向。
钱利淮在网上开了淘宝店,设计年轻人喜爱的竹编包、插花器等。淘宝店卖出的第一个“宝贝”,是一只标价600多元的竹编包,这让钱利淮找到了信心,看来要想让老手艺“活”下去,无论是工艺还是审美,都要改良。
真正让竹芸工房和乌镇竹编一炮而红的,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
2014年,参加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马未都来到竹芸工房,花费近2万元购买了钱利淮制作的竹编锦盒和其他竹编工艺品。随行的人员听了竹编锦盒的价格都嫌贵,马未都却说:“我买了,他就能继续编下去。”
著名收藏家的认可和鼓励,给了钱利淮莫大的信心,也渐渐扭转了父母辈“篾匠没有前途”的观念,更让钱利淮看到了“互联网+”的未来预期。
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钱家的竹编麻鸭亮相中外记者招待晚宴,受到中外媒体的极大关注。随后,竹芸工房的竹编花篮再次登上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会场,借助大会的影响力,精美的乌镇竹编走向世界舞台。
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的这几年,互联网的基因慢慢渗透进这个古镇中,渗透在每个乌镇人的生活中,钱利淮也萌生了借助互联网传播竹编文化的想法。
从2016年开始,钱利淮利用互联网对竹编这项手艺进行直播教学,有时一节课在线学员能够达到上千人。对于竹编这么小众的手艺来说,能有这么多粉丝在线“围观”,钱利淮很知足,因此也信心满怀。
要做有内容支撑的“网红”
世界互联网大会自2014年“落地”乌镇以来,因古老与现代的交相辉映,让这座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互联网之风的吹拂,为乌镇竹编这样的非遗项目带来了新机遇、新发展,不少传统手工艺“忽如一夜春风来”。
互联网让传统手工艺有了曝光度,也给手工艺人带来了知名度。上个月,钱利淮应邀前往北京参加了一场商业活动,出场费万元以上,在很多人眼里,钱利淮已经是竹编行业的“网红”。尽管在业界小有名气,竹编淘宝店的生意也还不错,但钱利淮一直在思考之前选择的方向是否正确。
“就像‘民艺之父’柳宗悦先生认为的那样,美的方向在于同生活的结合。”在钱利淮看来,如果竹编这门手艺只能做工艺品,那只会越来越小众,“想要传承与发扬,就要发掘它的日用价值,应该借助互联网先做普及,让更多人知道竹编的存在,之后的事情才能水到渠成。”
为了做好普及这件事,钱利淮和团队花了几年的时间,其间他创立的竹芸工房也经历了两次搬迁,第一次是从乌镇搬到桐乡电子商务中心,第二次是重新从桐乡市区搬回乌镇。“脸蛋再好看的‘网红’,没有内容支撑,时间久了大家也会厌倦。”钱利淮坦言,离开乌镇,是为了理清思路,再次回到乌镇,是觉得有了底气。
“互联网+”让老手艺有了更多可能
新的竹芸工房,被钱利淮安置在自己老家的宅基地旁,7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被合理划分为工作房、教室、展示厅、办公室、储物间等多个功能区。
DIY材料包是竹芸工房目前线上线下的主推业务,材料包共6款,包括果盘、果呈、相框、杯垫、提篮、钥匙扣,每一样都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所有材料包都是竹编的半成品,省去了原先竹编工艺中较难的破篾、拉丝等步骤,让现代人可以轻松上手学竹编。
从乌镇出来到回归乌镇,从精品制作到大众普及,钱利淮的“折腾”把竹编推入越来越多人的视线内。这些年,他带着乌镇竹编走进乌镇植材小学、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中国美院,与无印良品、诚品书店玩起跨界合作。他感叹道:“都是互联网,让五湖四海喜欢竹编的朋友聚集在一起。”
除了跨界与触网,老手艺的活化之路,还有更多的可能。
今年6月3日,竹芸工房又多了一重身份——桐乡市乌镇竹编传承基地,乌镇竹编传承基地的揭牌,为竹编传承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接下来,钱利淮打算与旅行社合作,开发竹编深度旅游项目,自家老房子改建的民宿“竹芸小筑”也即将上线……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在即,钱利淮更加忙碌了,同时也充满了期待。他相信,互联网可以成为人文传承和文化传播的载体,乌镇竹编将会走上一条与科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共赢之路。
峰会“引力波”
“互联网+”为传统工艺注入新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桐乡一直致力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让传统工艺融入当代生活。
2016年,在省内许多县级市尚未建立综合性非遗馆的大环境下,桐乡市开创性地提出了非遗馆总分馆体系创建工作,实现了非遗资源的有机整合、合理利用、宣传展示、传承传播。
2016年12月,桐乡市丰同裕蓝印花布分馆正式揭牌,成为桐乡市非遗馆总分馆体系创建中的第一家分馆。2017年6月,第二家分馆——蚕俗体验馆正式揭牌。
“今年在竹芸工房挂牌的‘竹编分馆’,是桐乡的第三家非遗分馆。”桐乡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褚红斌表示,作为桐乡重要的文化名片,包括乌镇竹编在内的非遗项目注重研究与创新,激发项目发展活力,尤其是利用“互联网+传统工艺”的传承实践方式,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接下来,桐乡市还将继续搭建非遗馆总分馆体系,坚持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重要理念,让桐乡非遗保护的土壤更加肥沃,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